以教育为轴 共绘区域发展同心圆
进一步强化教育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要加强区域内高校间的深度合作,打破高校间资源壁垒,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要大力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平台,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化进程,带动区域内薄弱地区的产业发展,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进一步强化教育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要加强区域内高校间的深度合作,打破高校间资源壁垒,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要大力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平台,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化进程,带动区域内薄弱地区的产业发展,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全链条创新要加强‘有组织科研’,创新科研生态,要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既要有源于实践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也要有关键技术突破和工程应用开发,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郭雷高兴地说,过去一年,自己团队里的年轻人不仅有原始理论创新,更有仿生复眼、智能导航系统、仿生无人机等技术和硬件,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
在工作中发现线索,在调研中寻找答案。一年多来,马玉霞利用赴河南、陕西、广东等地职业院校考察交流的机会开展调研。她发现,河南省内49所职业院校中,只有几所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未开设的学校普遍反映存在师资缺乏、课程内容设计困难等问题。
加强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家庭层面,多数家长受传统观念束缚,面对子女提问时惯用回避或简单说教。教育系统层面,性教育长期处于边缘,专业师资匮乏,多由生物、心理教师跨科兼任,导致教学内容停留在生理知识表层,缺乏价值观引导与情感教育等深层建构。社会文化层面,保守思潮形成无形枷锁,使性教育实施常遭遇观念性抵制。
让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同样有利于高校教师第一时间接触到行业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从而为不断更新与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与适配性来说,这一举措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和产业的深度参与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玉霞说,当前,职业教育已进入产教协同攻坚、服务效能质变的关键阶段。产业承载的功能正从“资源供给者”向“生态主导者”转变,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者。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把握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划出了重点、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更好发挥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推动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张来斌委员建议,要注重教学范式重构,从知识传递转变为个人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要关注科研创新突破,重塑知识生产流程;要推动治理体系升级,优化从经验决策到大数据引导的资源动态配置;要促进生态体系重构,提供产教融合的数字共同体和终身学习服务;要夯实数字基座,推动新型基础设施迭代升级。
对于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西南大学副校长赵玉芳代表有着清晰方向:“西南大学将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高质量实施‘国优计划’,推进建设未来农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探索‘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新范式,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注重以系统观念分类构建中小学、幼儿园、局机关股室三套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努力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频共振——作为山东省首批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和山东省首批全环境育人实验区,东营市东营区坚持立德树人,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放在评价改革“最中央”,初步形成了以评价改革深化立德树人的区域整体性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