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生活-知天下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趣味生活百科小知识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种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的关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分地区。它西可到达甘肃泌河流域,东到河北中部,北到内蒙古南端,南到汉水上游仰韶文化的居民已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

良渚文化

良诸文化得名于浙江杭州附近的良渚遗址,距今5000年至4000年之间。良诸文化的的稻作农业、竹木制品、养蚕、丝织、麻织等都有重要发展。

裴李岗文化

199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市裴李岗,故名。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豫北、豫南也有发现。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制作精致,其中带锯齿刃石镰、长条形扁平的双弧刃石铲和鞋底形四足石磨盘(附磨棒)最为典型,也有打制的刮削器等。

磁山文化

1976年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故名,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石器中的石镰不带锯齿刃,而且数量较少,石铲多呈扁平,石磨盘则呈柳叶形。骨器较多,有锥、铲、镞、网梭等。

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社会是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男子居于主导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与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分不开。

半坡村遗址

位于陕西西安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且越海东抵舟山群岛,年代大致是公元前5000~前3300年。

早期原始农业

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从攫取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开始了新石器时代的革命早期农业和家畜饲养的出现,扩大了食物来源,人们开始定居,并从事一些手工业生产。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

母系氏族公社

距今约10万年前,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形成。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妇女居于主导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

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把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作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刀耕火种,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并把一些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从而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还改进渔猎手段,从事制陶、纺织、木工等手工生产。

山顶洞人

旧石器晚期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原始人类。1933年于龙骨山山顶洞发化石,距今约有18000年。根据对化石的研究,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是蒙古人种州质类型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柳江人

1951年于原广西柳江县通天崖发现,距今约2万年。通天崖出土的柳江人头骨其形态特征表明是属于新人的早期类型,比北京房山区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资阳原始。柳江人头骨已具备了黄种人的特征,与现代中国人无明显区别。

左镇人

距今约3万~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1972年发现于台湾台南县左镇乡莱寮溪。化石为一青年男性顶骨,脑的发育已经成熟,是古人类的新人类型。据研究,左镇人是由大陆迁人台湾的,是迄今为止台湾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

资阳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1951年在原四川资阳县黄鳝溪发现。化石为一老年女性头骨,头骨上有些部分比较原始(如显著的眉脊和矢状脊,较扁平的额骨,较厚的颅骨骨壁),但头骨高度相当大,头骨最宽处在两侧顶结节部分等特征基本上与现代人相似。其生存年代距今约3.9万年。

下草湾人

距今四五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1954年发现于江苏泗洪县下草湾河岸。化石是一段人的股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