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生活-知天下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趣味生活百科小知识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活动

为指导各地开展好安全教育活动,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自3月31日安全教育日当天起到4月3日,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活动。通知要求,各地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广泛开展各类安全主题教育活动。要探索创新沉浸式、体验式活动,着力提升安全教育针对性、有效性。要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全社会共同关心中小学安全工作。

家园共育须尊重家长隐私

孩子和家长的信息是依法受到保护的,幼儿园应建立健全信息保护制度,确保收集到的幼儿和家长信息不被泄露、滥用或非法获取,仅用于教育管理和幼儿安全等相关事宜。在收集信息时,幼儿园应遵循“最少、够用”原则,仅收集必要的信息,避免过度收集。

让法治精神浸润青春血脉

为进一步强化法律实践教育,有效增强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江西省共青城市人民法院近日邀请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师生,旁听了一起涉赌案件庭审,学生们全程观摩了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环节,上了一堂鲜活生动的法治教育课。

建好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衔接点”

3月29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试点高校发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招生选拔与培养方式,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适配度。

培养人才“严管”“厚爱”都不能少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从严把牢毕业“出口”,对学业不合格者说“不”,不仅有助于守望教育公平,也有助于激发教育活力,促进社会流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业预警”只要科学合理、审慎操作,就能有效助力高校人才培养。

努力打造更多改革试点“样板间”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必然需要更强的推动力。期待参与试点工作的地方和学校抓住先行先试的新使命新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清除障碍增强动能,努力打造更多改革试点“样板间”,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十五年一贯制铺就学生成长路

面对学生年龄跨度大、障碍程度深、教育需求多元等挑战,学校通过“康教融通、数智赋能”的创新模式,打破学段壁垒,以精准化、连贯性的教育体系,让每个特需孩子的生命绽放独特光彩。

巧用插图为数学教学赋能增效

小学数学教科书上有很多插图。插图是一种直观、形象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资源,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图像,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山东省诸城市东鲁学校深入研究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总结积累经验,为数学教学增效赋能。

让学生在沉浸式教学中入境怡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被一代又一代人体认、传承、赓续、发展,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审美、语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之一,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

特殊教育如何做到“全学段贯通”

统筹学前至高等教育全学段衔接,推动特殊学生各阶段教育有机协调发展,是改变残疾儿童少年命运、让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石。长期以来,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园率低,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缺失,特殊教育体系不健全,残疾儿童少年公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与教育强国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突出学段针对性和融通性

应积极推行“一师多能”培养计划,让教师掌握从早期干预到职业指导的全流程技能。例如,通过轮岗制度让学前康复教师参与职业课程设计,促进经验共享;建立“特教教师学分银行”,将跨学段授课、融合教育实践纳入职称评审标准;联合高校开设“十五年一贯制特教管理”方向的硕士课程,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从源头优化就业供需结构

当我们将其放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图景中,不难发现:就业,不只是终点,更是一次深层改革的起点。它既检验了教育供给的适应性,也校准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它既是年轻人迈向社会的门槛,也应成为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的连接点。

新教师的成长“突围”

近5年,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累计引进幼儿园事业编(含控制总量)教师254名。为精准把脉新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全区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新教师组织一日生活力不从心,近九成新教师坦言一跟家长交流就紧张,超七成新教师面对幼儿突发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缺乏有效引导策略……千丝万缕的保教实践难题、形形色色的家长沟通障碍、如何读懂古灵精怪的幼儿,成为横亘在新教师成长路上的三大障碍。要成为合格教师,他们必须从中“突围”出去。

勿用成人思维遮蔽儿童本真情感

暮色中的幼儿园走廊,晚风掀起几片脱胶的花瓣。或许,教育工作者该向那个提议“送妈妈5分钟安静”的孩子学习——放下对形式完美的执念,让教育回归心灵对话的质朴本真。毕竟,真正的教育惊喜,从来不在整齐划一的展示墙上,而在孩子突然闪亮的眼睛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