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让我们坚定信心、勇攀高峰,锲而不舍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不懈奋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勇前进,书写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精彩篇章。
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理性应用
在一年一度的国际教育日即将到来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日发布公告说,将人工智能定为2025年国际教育日主题,并呼吁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加大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投入,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理性应用。
构建高校海外传播体系的四维路径
建设海外传播体系。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统筹学校各领域开展国际传播的资源和力量。高校除了打造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全球传播工作队伍,还应大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特别是提高教师、学生、校友三支队伍在海外传播和全球形象构建中的参与度。
多维发力 构建“大思政”工作新格局
学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政引领力、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多措并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具有金融特色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使得人才培养工作焕发出澎湃活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我们必须把人民满意作为办好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始终坚守教育的人民立场,坚持发展教育为了人民,发展教育依靠人民,发展教育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加强院校研究提升高职关键办学能力
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职院校如何担负起教育强国建设的重任?笔者认为核心是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改革,包括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和实习实训等的建设改革。提升院校关键办学能力,不存在“万能模式”,需要通过院校研究法,把单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学校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和职业科学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读懂“紫领”人才趋热背后的时代需求
借衣服领子的颜色喻指某一职业群体并不稀奇,但相较“蓝领”“白领”“金领”“灰领”等,“紫领”则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其指代的职业群体,当下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及不断上升的社会关注度。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紧紧抓住建设行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以“组织+平台”互通、“合作+育人”互融、“标准+技术”互促,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发挥党建引领高校改革的“火车头”作用
党建工作是压舱石,要发挥支持保障的重要作用。党建工作不能仅是走在前面引领,还要发挥支持保障作用,为高校事业保驾护航,为其提供组织保障、队伍保障和人才支持。组织保障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推动重大任务完成要健全组织机构,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分工,通过党政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事业发展。党的教育事业既要靠干部队伍保障,还要靠人才支持。
埋下科创种子 培育创新苗子
从初做实验小心翼翼,到省级竞赛崭露头角,再到全国数学、物理专业竞赛多点开花,在物理实验课程群培养下,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4届毕业生李耘成顺利保研本校,继续深造,追逐科创之梦。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建设教育强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党中央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激励人心、催人奋进,为我们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任重道远、前途光明,我们要深刻把握国家战略利益和目标的变化,充分认识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切实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我国将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指出,要统筹推进高校育人方式、科研范式、办学模式、治理体系等方面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