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2023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78万人——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教育部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一组组数据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2023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78万人——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教育部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一组组数据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教育部决定自2024年起,将每年的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师生、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从一块黑板、一方讲台,到不断丰富的数字教育应用场景,当前,校园信息化建设正迈向应用融合创新的智慧校园新阶段。智慧校园具备怎样的特点?对提升教学质量、变革教育模式有何意义?记者走进一些学校,看新技术如何改变学习环境,服务学生全面成长。
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推进会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实施十五年工作交流会9日在京召开,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拔尖计划”自启动以来,累计在77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共吸引了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
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方面,《决定》作出重要部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表示,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决定》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正值高考招生录取阶段,专业选择成为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今年,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高考招生。与此同时,近期多所高校公示撤销部分本科专业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出的重大部署,这一部署就是要以制度机制为保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
历史证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靠不来的,只有真抓实干才能让蓝图变为现实。我们要坚持干字当头,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好落实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协同联动,形成抓落实的合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一直以来,“重文轻体”的现象比较普遍,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怪。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纳入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和对设区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指标,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教育工作的“硬指标”,一手抓监测,一手抓“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