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调整,透露人才培养新动向
正值高考招生录取阶段,专业选择成为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今年,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高考招生。与此同时,近期多所高校公示撤销部分本科专业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正值高考招生录取阶段,专业选择成为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今年,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高考招生。与此同时,近期多所高校公示撤销部分本科专业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出的重大部署,这一部署就是要以制度机制为保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
历史证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靠不来的,只有真抓实干才能让蓝图变为现实。我们要坚持干字当头,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好落实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协同联动,形成抓落实的合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一直以来,“重文轻体”的现象比较普遍,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怪。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纳入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和对设区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指标,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教育工作的“硬指标”,一手抓监测,一手抓“干预”。
近日,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天津大学召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对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大会部署,深思笃行,担当作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抓好工作落实,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公益事业的新篇章,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提起课程资源挖掘与整合,不少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校长都犯过难。当前县中在课程资源挖掘与整合中不同程度遇到了资源短缺分散、难以创新、重复建设、泡沫化等难题。推动县中进一步实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课程资源挖掘与整合的系统性跨越,要求县中校长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学生需求、师资水平和科研条件,聚焦国家战略,发挥优势特长,以改革的智慧盘活更多存量资源,县中课程的“含新量”不断增高,发展的“含金量”也会越来越足。
教育强国建设,步履铿锵稳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深刻把握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越来越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正不断涌现,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坚实支撑。
会议强调,要从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刻认识把握学校体育工作,将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件实事、作为事关强国建设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实。要牢牢扭住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着力增加学生综合锻炼时长,大力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牵引作用和特色学校示范带动作用,持续稳妥改进体育评价。
近日,“文生视频”Sora的横空出世引起了各行各业的高度关注和热议,智能时代的教育场景必将发生巨大改变。高校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场所,思政工作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运用现代科技赋能青年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命题。
随着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召开,数字素养再度引发关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交往和学习方式。“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已从愿景变成现实。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提升下一代的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化人才,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努力,也是建设数字中国和建成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深厚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是追求教育卓越、勇攀学术高峰的动力源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黄大年的精神写照。作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兰州交通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传承黄大年精神,把爱国之情化作报国之行。
育之以行,用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坚持守正创新不仅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珍贵历史经验,更是推动思政教育持续创新发展的宝贵思想动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通过专业性的知识灌输与系统性的理论培育,实现以知促行、以知导行,推动学生理论认知与行为实践之间的发展贯通。
近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总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