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师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巩固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巩固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
强大的民生保障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提升民生保障力,意味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发挥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作用。
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是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之一,也是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4年,教育领域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进一步明晰主攻方向和措施路径,最大程度上汇聚全社会办教育的合力。
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2024年,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从教育数字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全方位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回答好教育为谁服务、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从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的出台,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夯实法治根基;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成果转化则是其中的重要“传导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在全社会热烈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的氛围中,全国教育大会9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担负起新的使命,不断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教育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建设教育强国重大战略任务,发挥学术社团独特优势,坚持战略性谋划、系统性部署、创造性实施,增强服务大局质效,提升治学办会能力,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中源源不断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开门办职教、开门建专业”,主动融入国家、地区重大战略,坚持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真情融合为起点,以服务贡献为核心,以互融共赢为追求,将职业教育改革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同频共振。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2024年,教育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政引领力不断增强,“五育”并举新格局不断完善。
教育、科技、人才,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说,既是基础性的,更是战略性的,涉及全局和长远,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面向未来,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求我们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走深走实,培育更多一流人才,产出更多一流成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和资源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你们的努力,新征程上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需要你们担当。”日前,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周坚为全体学生讲授了一堂能源电力主题的思政课,鼓励新一代电力青年勇担时代使命。
强大的科技支撑力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体现。2024年,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尤其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世界教育强国的显著特征。回顾2024年,教育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部署要求,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人才竞争力加速提升。
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迫切呼唤坚实的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