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生活-知天下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趣味生活百科小知识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开创教育公益事业新局面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大会部署,深思笃行,担当作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抓好工作落实,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公益事业的新篇章,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课程资源挖掘与整合中振兴县中

提起课程资源挖掘与整合,不少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校长都犯过难。当前县中在课程资源挖掘与整合中不同程度遇到了资源短缺分散、难以创新、重复建设、泡沫化等难题。推动县中进一步实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课程资源挖掘与整合的系统性跨越,要求县中校长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学生需求、师资水平和科研条件,聚焦国家战略,发挥优势特长,以改革的智慧盘活更多存量资源,县中课程的“含新量”不断增高,发展的“含金量”也会越来越足。

教育部召开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座谈会

会议强调,要从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刻认识把握学校体育工作,将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件实事、作为事关强国建设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实。要牢牢扭住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着力增加学生综合锻炼时长,大力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牵引作用和特色学校示范带动作用,持续稳妥改进体育评价。

构建智慧思政体系 优化高校育人模式

近日,“文生视频”Sora的横空出世引起了各行各业的高度关注和热议,智能时代的教育场景必将发生巨大改变。高校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场所,思政工作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运用现代科技赋能青年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命题。

构建数字素养培育的全链条

随着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召开,数字素养再度引发关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交往和学习方式。“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已从愿景变成现实。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提升下一代的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化人才,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努力,也是建设数字中国和建成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以教育家精神激荡创新活力

深厚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是追求教育卓越、勇攀学术高峰的动力源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黄大年的精神写照。作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兰州交通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传承黄大年精神,把爱国之情化作报国之行。

以守正创新激发高校思政教育活力

育之以行,用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坚持守正创新不仅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珍贵历史经验,更是推动思政教育持续创新发展的宝贵思想动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通过专业性的知识灌输与系统性的理论培育,实现以知促行、以知导行,推动学生理论认知与行为实践之间的发展贯通。

推动构建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

近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总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出席会议。

以强师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巩固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

夯实民生保障力 努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强大的民生保障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提升民生保障力,意味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发挥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作用。

强化社会协同力 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是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之一,也是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4年,教育领域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进一步明晰主攻方向和措施路径,最大程度上汇聚全社会办教育的合力。

彰显国际影响力 贡献更多中国教育智慧

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2024年,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从教育数字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全方位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不断开创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局面

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回答好教育为谁服务、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从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的出台,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夯实法治根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