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中式”风格掀起了一股热潮,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外年轻人的喜爱。在产品更受欢迎的同时,服装企业也遇到了“幸福的烦恼”——模特人才短缺。“学制僵化导致产教时序错配、教学场景单一限制能力维度、课程滞后影响岗位适配度、职业通道狭窄加剧人才流失”,是模特专业标准化培养体系难以适配产业动态需求的四大结构性难题。为此,杭州市乔司职业高级中学创新构建了“四新”育人体系,为国潮品牌出海提供模特人才支撑。
新机制
双元弹性培养机制
针对传统模特教学中“学制固定导致培养周期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痛点,构建“双元弹性培养机制”,以“工学交替”为核心,将传统“2年校内学习+1年实习”模式升级为“全程工学交替”模式,通过“弹性时序+动态适配”实现教学与产业周期的精准匹配。一是将服装产业周期解构为“4+3周走秀制”“2+1月走秀制”“假期走秀制”“春夏走秀制”“学年走秀制”五级时序单元,灵活对应时装发布季、设计周期等产业节点;二是建立“走秀—评估—兑换—建档”的闭环管理,将T台实战成果直接转化为课程学分;三是双元协同管理,校企共建“秀历”智能管理平台,实时对接68家合作企业的年度秀场排期,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实现“产业需求触发教学任务”的智能响应。
新场域
四秀一体实景T台
针对传统模特教学中“教学资源狭窄导致能力培养单一”的痛点,构建“四秀一体实景T台”教学场域,突破传统教室边界,打造“街—馆—村—城—川”五维实景T台矩阵,集成影视秀、直播秀、T台秀、广告秀四大场景资源,形成“场景即课堂、走秀即教学”的生态体系。一是三维空间建构,在实体层联合乌镇戏剧节场馆等12处文化地标建立教学基地,将非遗村落、历史古城等转化为实景课堂;在数字层开发虚拟秀场系统,可模拟巴黎、米兰等四大国际时装周场景;在资源层整合红袖等37个国潮品牌及苏绣等16项非遗技艺,形成模块化教学资源包。二是四秀融合实训,开展主题秀、直播秀、广告秀、T台秀,覆盖文化叙事、即时互动、商业转化、专业精进四大能力维度。通过虚实融合的沉浸式教学,岗位适应周期从传统模式的6个月缩短至2.4个月,效率提升60%,真正实现“在锦绣大地中秀,秀中练就真本领”。
新课程
三阶赋能课程体系
针对传统模特教学中“课程与岗位需求匹配不深”的难题,从岗位需求倒推课程设计,以培养文化传承力、形体控制力、镜头表现力、品牌诠释力为目标,构建“模秀、特训、真秀”三阶递进课程体系。该体系通过“5大服饰模块×4类秀场任务”的教学矩阵,实现“边学边做、能力跃升”。一是模块化课程开发,围绕礼服装、非遗装、时尚装、运动装和戏剧装五大模块,融合文化、形体、表现等能力训练。二是项目化教学推进,在“模秀”阶段借助3D虚拟试衣系统完成造型设计,在“特训”阶段引入模特行业大师开展工作坊,在“真秀”阶段以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考核。三是动态化能力匹配,通过AI数字画像系统每学期诊断学生优势,动态调整20%课程内容,并配备“专业导师+行业导师+职业导师”三人组,为每名学生定制个性化课表。
新通道
一主多栖发展通道
针对模特行业“职业生命周期短”的痛点,构建以“专业深度+职业广度”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通过“AI精准诊断+生态化发展”双轮驱动,建立主赛道精专与多栖能力拓展并行的培养模式,将职业黄金期延长3—5年。一是用好三维能力诊断,运用AI动作捕捉系统评估形体柔韧性等9项身体指标,通过微表情识别技术分析镜头表现力,并接入招聘平台数据预判市场趋势,形成个性化发展建议。二是形成四维发展矩阵,在T台方向与IMC国际模特经纪公司共建精英班培养顶尖人才,在直播方向孵化“国风种草官”等新职业角色,在策展方向开发秀场策划课程,在教育方向开设模特师资认证,形成“走秀+带货+策展+教学”的复合能力。三是搭建终身成长体系,建立电子护照持续记录200余项能力成长节点,与小红书合作打造“网红模特”孵化器,并设置职业转型学分银行支持跨领域认证,同时衍生出虚拟时装主播、非遗秀场策展人等12种新职业,实现“T台绽放时积蓄能量,舞台转型时无缝衔接”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