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安徽阜阳市民发现,今年的杨絮少多了。杨树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泡桐树。这背后是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研发培育的四倍体泡桐发挥了重要作用。
阜阳市泡桐种植历史悠久,但传统自然条件下生长的二倍体泡桐易发病、成材率低,20世纪90年代后,种植数量迅速缩减。近年来,为应对杨絮纷飞的困扰,阜阳市提出保护地方乡土树种,调整林业种植格局。
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金继良关注到泡桐的重要价值,从2011年开始,他与河南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组成研究团队,钻研“泡桐密码”,围绕泡桐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攻关。团队构建了完善的泡桐遗传信息平台,攻克了泡桐种苗产业“芯片”难题,培育出具有速生、抗病能力强、木材密度增大、板材白度增加等特性的四倍体泡桐。
如今,四倍体泡桐已经推广到多地,栽种面积达3万多亩。国家级非遗阜南柳编延伸出的木制品,大多采用四倍体泡桐木加工制作,广受海内外欢迎。
四倍体泡桐的培育与推广,是阜阳师范大学服务地方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聚焦皖北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了生物良种选育、紧缺药物研发、环境污染物监测、秸秆转化与高值化利用、养生产品开发5个研究方向和研发团队,助力泡桐相关产业年出口创汇20多亿元,培育的“皖临白山羊”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首次完成香椿全基因组测序,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授权专利160项,其中发明专利35项,直接经济效益达数亿元。
“把论文写在企业的难题攻关处,把效果写在企业的营收报表里。”这句话对阜阳师范大学冬虫夏草仿生培植高等研究院负责人侯金波来说是使命呼唤。
侯金波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的“基于大数据的菌类自动化栽培系统”,成功实现冬虫夏草仿生培植技术突破。目前,该专利项目拟作价200万元增资到阜阳当地企业,企业配套建成2000平方米智能化车间,并部署仿生舱100套,车间年产2.6吨虫草,年产值2亿元以上。
“高校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引擎。”阜阳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曦表示,面向未来,阜阳师范大学将聚焦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需求,秉持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务实的行动,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