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产业“搬进”科学课堂

位置: 首页 教育动态

  棉布、铝箔纸、泡沫塑料……在浙江永康,学生们尝试用身边的保温材料自制保温杯,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拓展创新思维。


  没有金属矿产的永康,却聚集着数万家五金企业。全球每10个保温杯中,就有6个产自这里。如今,这些让永康制造占全球市场份额过半的五金产品,成为校园里最生动的科学教具。


  为构建符合县域实际、体现区域特色的“大科学教育”格局,永康以五金产业打造科学教育的地方特色,构建“全方位协同、全学段贯通、全要素融合”的科学教育生态。


  点燃“五金+科技”课程星火


  学生们手握游标卡尺、弹簧与五金配件,设计实验探究弹簧拉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关系,并标注出不同力的刻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层层剖解核心问题:“如何将抽象的力学定律转化为可精准测量的刻度?”在永康市第五中学,七年级师生正在开展主题为“弹簧测力计制作”的项目化学习课程。


  “弹簧测力计制作”是永康五中基于永康特色五金产业开发的校本课程。


  “我们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知识和应用场景,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本质。”该校党委书记曹云录说。


  永康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业根介绍,为破解科学教育课程窄化为科学学科课程的倾向,永康市立足五金产业,重点结合五金智能制造开发本土课程。同时,大力支持学校以“学用衔接”为原则,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课后服务中融入科学教育“五金元素”,“一校一品”开展项目化科学教育校本课程。


  在乡村小学,乡土资源成为科学探究的“活教材”。永康市八字墙学校开发“‘泥’有一点‘陶’”课程,以“五金铜匠为何独宠湖西泥”为起点,带领学生以“泥”为媒介,开展土壤样品采集、不同土壤观察比较等活动,还借助学校的柴烧窑,进行不同泥料烧制、泥与铜的温度对比等实验,让学生了解材料特性,掌握科学知识。


  融通“五金+科创”育人体系


  在永康五中就读初中时,张悦发现,学校的后勤师傅在修剪花园草坪更换打草头时,步骤繁杂且经常手滑失误。她根据之前学到的风筝绕线轮、修正带等相关知识,对打草头步骤进行改进创新。这一发明荣获第十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


  如今,永康市畅通科学教育进阶路径,打造五金科创教育体系,实现幼小初高全学段贯通。


  学前抓启蒙,以“玩中学”为导向,开发五金元素主题游戏活动;小学抓奠基,以“传授基础知识、培养科学兴趣”为导向,创设五金跨学科启蒙课程;初中抓实践,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系统开展五金科技项目化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高中抓创新,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五金科技课题研究。


  像张悦这样在初中阶段就展现出科创天赋的学生,进入高中后会得到进一步培养。在永康市第一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实验中心,记者看到了张悦发明的打草头2.0版本,比之前的作品更加精致,这一作品获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为培养更多有科研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永康一中成立龙芯飞凤书院科创基地与创新教育基地,逐渐形成高中与初中、小学相衔接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书院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构建起链条式科创人才培育体系。”永康一中校长吴慧萍说。


  合奏“五金+科学”交响曲


  源于科学课上“哪杯水凉得慢”的探究任务,永康市解放小学五年级学生徐楷垚被“保温杯的双层结构如何保温”这一问题吸引,萌生了自制保温杯的想法。


  他马上查阅文献,整理技术要点,周末在父母帮助下走进家乡保温杯龙头企业,在车间里目睹了保温杯的制作过程。回家后,他自行设计保温杯结构,并在测试中惊喜地发现,杯中水温10分钟只降低了2摄氏度。


  “家庭是培育孩子科学思维的绝佳场所。”永康市解放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莉说。


  在永康市教育局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家长成为科学教育的参与者,通过开展“亲子科学小实验”项目式学习,学生科学兴趣得以激发。


  如今,永康正在构建“学校启智、家庭赋能、社会拓界”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实践体系,打造企业科教学院17个、校企合作科教实践基地124个,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100%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科学大课堂从校园延伸到了周边企业和科普场馆。


  “下一步,永康市将持续深化‘五金产业赋能科学教育’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课程一体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一体化,打造更多具有五金特色的科学教育成果。”陈业根说。

五金产业“搬进”科学课堂 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头像
“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 上一篇 2025-07-03
文旅相融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
下一篇 » 2025-07-0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教育快讯

热门文章

点击排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