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引导教师成为数字时代的“燃灯者”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将“教师发展模式数字转型行动”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放眼全球,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处于重要位置。他们是课程、学生、技术之间的接口,任何硬件、平台、算法都要通过教师的设计、提问、反馈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体验。许多国家积极推动教师发展模式数字化转型,通过颁布数字化标准、供给数字化资源、开展数字化培训等方式,助力数字时代的教师发展。
最新以教材为载体传育人薪火
日前,由教育部教材局、陕西省教育厅、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和三科统编教材西部巡讲活动走进陕西延安。
最新全面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要求,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最新职普融通如何走准走实走深
职普融通是教育发展规律与产业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新型工业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作为“未来生活准备”的职业能力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些要求靠单一的职业教育或单一的普通教育难以完成。因此,需要以职普融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
最新推动职普走向“实质融通”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出,“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支持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教育。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融合发展。”要推进职普融通,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职普融通,仅仅停留于对职普比例结构调整是不够的,应切实打通横亘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二元壁垒,优化职普融通的政策环境、创设多种多样的办学样态、践行知行合一的课程教学,推动职普从“形式融通”走向“实质融通”。
最新AI如何赋能美育校本课程建设
在“AI+美育”时代,美育校本课程建设正在发生变化。AI与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相结合,有助于进一步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AI时代的美育校本课程建设,应采取什么样的推进机制和策略?如何利用AI激发美育的生机?
最新上好AI通识教育课需多维度支持
随着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全国多地纷纷“上新”AI通识教育课。“有新课”只是起点,更值得期待的是如何“上好课”。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寄希望于教师们后期的努力与探索,还需要外界提供多维度支持。
最新AI通识教育如何破解师资难题
近年来,《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等文件陆续出台。截至2025年9月,全国已有超过10个省份出台相关政策,陆续形成上下联动的政策体系。各省市相关政策普遍强调设置专门课时,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进正课”。如上海市明确2024年秋季起在四年级、七年级开设人工智能地方课程,北京市要求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的普及教学。
最新智慧体育为每个“0.1秒”的进步加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在淄博市临淄区,智慧体育教学系统即时、精准地反馈学生运动成绩,切实提升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临淄区智慧体育系统在课程和日常锻炼中引入竞赛打榜、挑战任务、虚拟奖励等激励模式,让学生在“玩中练”“赛中练”。
最新“五个融合”促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
浙江省义乌市作为《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首译地,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家喻户晓。为此,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五个融合”为引擎,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积极推进“真理的味道”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