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合力
促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在使命驱动中找到国际交流合作的方位和能力。对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大泉表示,要把会议精神落实到留学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努力为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加快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任务贡献力量。
促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在使命驱动中找到国际交流合作的方位和能力。对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大泉表示,要把会议精神落实到留学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努力为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加快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任务贡献力量。
要更好地回应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必须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有理想,就是要积极融入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负责任,就是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贡献应有力量。
学生因违反校规校纪受到老师批评后诉学校侵权,学校是否应当担责?如何平衡学校实施教育惩戒权与维护学生权益之间的关系?近日,有媒体记者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获悉一起涉学校纠纷典型案件。
在教育教学中,人工智能的“魂”与“能”犹如人的“德”与“才”。以“魂”驭“能”,方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加速前进,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我们在利用人工智能为教育赋“能”之前,应该先思考如何为人工智能赋“魂”。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健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国家通用手语水平等级标准及测试大纲》和新修订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3项语言文字规范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发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教育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为了顺应教育数字化变革潮流,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竞争力,教育系统正在积极求变。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并明确了中小学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以从青少年抓起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这些安排部署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满足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新课标落地的关键环节。对一些中小学来说,跨学科主题学习还存在着教学活动单一化、课程内容碎片化等问题,对学校的课程规划、师资配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本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中小学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这一举措适应了全球教育数字化变革的潮流,也为中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未来竞争力打下了基础。
深圳市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和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在人工智能教育上不断发力,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顶层设计,打造人工智能课程和多样化学习平台,构建多元化师资,以人工智能为切入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孩子的潜能。
2023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78万人——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教育部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一组组数据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教育部决定自2024年起,将每年的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师生、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从一块黑板、一方讲台,到不断丰富的数字教育应用场景,当前,校园信息化建设正迈向应用融合创新的智慧校园新阶段。智慧校园具备怎样的特点?对提升教学质量、变革教育模式有何意义?记者走进一些学校,看新技术如何改变学习环境,服务学生全面成长。
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推进会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实施十五年工作交流会9日在京召开,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拔尖计划”自启动以来,累计在77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共吸引了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