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社区基础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造的系统工程。社区作为最贴近城乡居民的生活空间,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平台。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政策的出台,社区在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中的法律地位与功能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造的系统工程。社区作为最贴近城乡居民的生活空间,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平台。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政策的出台,社区在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中的法律地位与功能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
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本质上是制度创新与管理变革的过程。唯有构建动态的课程管理制度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持续优化与发展。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校以“融”为核心理念,提出“融和”教育,整体建构“融和”课程,以制度创新驱动课程持续迭代,深化课程动态化实施,促进课程育人目标的达成。
课程建设不是孤立的,与学校的管理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校长如何通过优化管理,来整体推进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专栏第二期特邀请专家、校长对此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以下简称“教材”)进一步强化育人功能,立足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努力打造学生喜欢的思政课教材。
“这种‘数据+人性’的协同模式,既保障了隐私,又守住了育人温度。‘云蹊’取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既传承润物无声的教育本真,又以‘云’为媒彰显数字技术创新特色。”马骉说。
日前,由南京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韩伟团队自主研发的玻璃套裁优化算法及成套应用软件以95%的平均利用率打破国外软件垄断,为我国玻璃工业原料利用及智能化转型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于2022年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发展方向。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本文总结过去三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成效,展望未来三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发展图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人工智能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教育信息化时代,电子屏幕已经成为教室里的标配。与黑板相比,电子屏教学的优势毋庸讳言:地理课上,洋流运动通过动态演示变得直观立体;化学实验中,微观反应在屏幕上清晰呈现……教师依靠粉笔与嘴巴解释不清楚的,有了电子屏幕就可以轻松搞定。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地,在传授技术知识时,需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守法准则。无论是课程设计的革新,还是法律意识的强化,最终目标都是让大学生明白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的高深,而在于能否为人类福祉提供正向推力。唯有手握技术的年轻人既懂科技创新又明善恶边界,将法治思维贯穿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方能在创新与伦理的平衡中,让技术应用向有益的方向发展。
教育改革最怕“一哄而上、虎头蛇尾”,也怕“政策到校、动作不到人”。如今,家长对作业改革的期待更趋理性——不再满足于“作业少”,而更关注“值不值得做”;不再只看“有没有动作”,而更在意“是否真正落地”。
近年来,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然而,恶意营销乱象却如附骨之疽,破坏网络生态,甚至带来网络空间系统性的价值危机。近日,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这不仅是对虚假摆拍、信息造假等表层乱象的清理,更是对网络空间价值导向的深度纠偏与重塑。
据媒体报道,随着MBTI性格测试持续风靡,很多人开始通过这项测试来增进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项性格测试却成为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的“标配”,一些求职者更是因此被拒之门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以其“无围墙”的设计亮相,吸引了广泛关注。与传统的大学校园不同,这个新校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镶嵌在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间,周围并没有明显的围墙或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