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根基
一体推进,构建跨学科系统融合机制。重庆市出台《关于实施基础教育阶段STEM教育行动计划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课时结构和课时要求,建立“课程跨界融合、师资跨类建设、教研跨层联动、质量跨维评价、资源跨行协同”机制;成立青少年创新学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和学生科学教育活动中心“一院两中心”,构建起“小学激趣、初中启志、高中增能”螺旋式育人体系,聚焦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领域,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一体推进,构建跨学科系统融合机制。重庆市出台《关于实施基础教育阶段STEM教育行动计划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课时结构和课时要求,建立“课程跨界融合、师资跨类建设、教研跨层联动、质量跨维评价、资源跨行协同”机制;成立青少年创新学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和学生科学教育活动中心“一院两中心”,构建起“小学激趣、初中启志、高中增能”螺旋式育人体系,聚焦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领域,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周末,天津市津南区海棠街道品尚花园社区,一场面对社区居民的法律咨询活动正在进行。“我租住的房屋,房东忽然将房子出售了,我该怎么办?”“如果有人高空抛物砸到人,该怎么追责?”……面对五花八门的问题,南开大学法律援助协会的大学生们一一认真解答,专业细致的讲解让居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热点,也是难点与痛点。如何破局,助力阅读的真实发生?表现性评价开出一剂良方。其核心环节——表现性任务的设置,强调学生主体,着眼真实情境,可助力解决整本书阅读“不真教”“不真学”的痼疾。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以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润泽童心,激发当代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学校通过创建“孺子牛服务队”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在躬身实践中体悟“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责任伦理,将服务社会的朴素情感升华为“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的自觉担当。
金谷小学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汉峪金谷区块,招生片区的家长普遍学历层次较高,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学生家庭和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也比较丰富。学校意识到,各行各业的贤达人士都可以成为学校宝贵的育人资源与力量,帮助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注重基础考查,着力思维赋能,彰显学科优势,促进学生成长,充分发挥高考的正向引导作用。”命题专家表示。
作业系统是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评估学生是否达到学业质量要求,也承担着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职能。义务教育新修订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修订教材”)非常重视作业系统设计,在现行教材作业系统基础上,强化和完善了“课后活动”板块。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当前,一些学校的组织机构是以管理为中心来设计的,其目的是保证学校的平稳运行和教学质量,但这样的组织架构在新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形势下可能会遇到很多不适问题。譬如现在学校更需要教师团队的合作,更需要整合每一名教师的资源和智慧推进课程的实施与落地,更需要领导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人工智能不仅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更是革新学校管理模式、破解管理难题、提升管理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抓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发布,向身处一线的校长释放了明确的信号:信息时代,学校管理不能仅仅依靠经验,而是必须主动拥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积极推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深刻变革,将人工智能视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校高效运转的重要工具,以期构建更加智能、高效、人性化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AI)正悄然改变教育领域的治理模式。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探索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探索将AI技术应用于资产管理领域,构建起了一套“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体系。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管理效能,更折射出AI技术对学校治理的深远影响。
目前,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产业结构布局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影响着高校专业结构优化。高校专业调整关系人才培养质效,要深刻把握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周期性规律,强化顶层设计、监测评估、过程优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5月30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在京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举措落实工作推进会,深入宣传解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系列政策举措,进一步挖潜拓展就业岗位,凝聚各地各部门工作合力,抢抓关键冲刺期,全力做好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近日,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会议上,来自湖北的主旨报告“星辰教室:数字赋能多地貌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引发广泛关注。参加大会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穆特鲁・朱库罗瓦评价:“这是一种创新且面向未来的专业学习模式,在数字化助力教师发展上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
考场纪律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近年来,从多地通报的作弊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携带电子设备入场、传递答案,还是组织替考等行为,均会被技术手段精准识别,涉事考生不仅成绩无效、被禁考,还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考生切勿心存侥幸,为一时的投机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