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评价方式促课程思政走深走实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经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的双向赋能,涌现出一大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示范课程和示范团队,推动了课程教学目标重塑、内容结构重建和教学模式创新。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经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的双向赋能,涌现出一大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示范课程和示范团队,推动了课程教学目标重塑、内容结构重建和教学模式创新。
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不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重视起来、行动起来,扎实落实减负制度,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家长要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多一些支持和理解;社会各方应共同关心关爱教师,积极开展惠师活动,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教师应该科学引导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建立良性引导机制,而非简单粗暴地禁止使用。教师自身更要以身示范,通过板书、课件、作业批改等途径杜绝错别字、语病,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注重言传身教。
在教育层面上,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语言规范教育,例如通过经典阅读、写作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语言素养,避免网络黑话烂梗过度渗透至书面表达。同时,教师和家长可与学生讨论网络语言的适用场景,帮助学生避免低俗、消极的表达。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实施书香校园建设、阅读资源优化、阅读素养培育、科技赋能阅读创新、阅读成果展示转化等五大工程。
怎么把任务落到实处?怎么有效达成目标?怎么提升支撑贡献能力?怎么优化体制机制?唯有更加自觉,担当作为,努力试出一批典型经验、突破一批重点难题、形成一批制度标准,方能凸显试点意义,实现高质量起步。
14年前,初入职场的我,每天进入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功能分区、规整摆放的小型桌椅。这似乎是幼儿园空间的“标准答案”,在许多人眼中理所当然。然而,我经常会听到孩子说“这里人满了”。
威海市环翠区孙家疃第二幼儿园周边山环水绕,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在将在地资源融入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问题也日益显现:在地资源与课程的黏合度不强,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把解决问题的路径,指向优化园本教研方式。结合资源的在地性、多元化、现实性等特点,让教师具身进入资源场,坚持问题导向,玩学研同步。通过“四步追问法”,教师的资源意识被激活,在地资源的教育价值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自研一下学期起,邓成就参与到北体大与安踏合作的研发项目中。“我的专业是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物力学方向,在项目中主要对鞋类进行多项运动学动力学足底压力等测试,出具相关报告,为鞋类研发设计提供建议。”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负增长等新特征,加之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跨区域流动,给划片分区的基础教育学校系统带来了挑战。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以人口变化为基准,通过单向调整教育来确保人口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应对逻辑,主要表现为以人口变动为指挥棒,以资源利用效率为标准,以国内或固定区域内的人口与教育为封闭系统来规划教育。
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杨德军介绍,中心将凸显八大发展目标: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科学教育创新策源地、建设北京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提升战略引擎、构建北部片区科学教育统筹发展协同机制、培育高水平科学教育示范校和实验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科学教育教师队伍、打造国际一流的科学素养测评平台、构建国际科学教育联盟组织、构建国际水准的科学教育学术出版高地。
坚守思政课育人本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不是为了追求视觉冲击,而是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度参与思政课堂、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政课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