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据介绍,“十四五”期间,高校立足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形成了新生态。我们一体设计、统筹推进,布局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推动高等研究院建设,着力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汇聚产学研和政府政策、金融资本的支持,搭建“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让更多原创性成果快速概念验证熟化,加快从“书架”到“货架”,培育新质生产力。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也显示,过去一年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数量与规模再创新高,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增长,技术转移机构与专职队伍持续扩容。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正在走向“制度化”与“组织化”。越来越多高校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组建了专业化队伍,建立了年度报告制度。目前,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中心作为首个区域中心,一年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已经建成了28个公共转化平台,对接高校成果4800多项,近180项落地进行转化。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发挥产业、国际化和金融优势,正在加快打造国际转移转化中心。目前,北京中心已经启动建设。同时,还有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与领军企业共建研发平台超过200个,孵化了一批高科技企业……高校将成果转化与学科建设、绩效考核紧密挂钩。同时,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和产业学院的激增,科研链条与产业链条的深度交织,让科技成果转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走下“书架”、走上“货架”,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外部制度,也需要激发高校自身的内生动力。法律层面,应尽快细化国有资产作价投资的规则,建立成果转化的“容错”机制,让科研人员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政策层面,应在“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中提升成果转化权重。同时,应强化国家层面有组织科研,集中力量支持能够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成果转化,让政策导向真正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
更为关键的是高校的内生动力。外部制度是成果转化的“推手”,内部评价改革才是其“内燃机”。长期以来,应用价值和社会贡献在评价中的份额不足。近年来部分高校尝试将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但整体力度还有待提升。当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能够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与学术声誉,高校的内生动力就会被真正激活。成果转化能否成为与基础研究并列的重要指标,是检验高校战略定位是否调整到位的重要标尺。评价体系从单一学术导向转向“双轮驱动”,科研共同体的行为逻辑才会真正转向“双轨并行”。
更进一步,高校与产业的关系也必须实现“前置协同”。企业不应仅仅是科研成果的被动接受者,而应通过联合实验室、产业学院等机制,前置介入科研选题,推动科研方向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这种“从源头嵌入”的模式,既能减少供需错配,也能让科研人员更直观地感受到成果转化的价值,从而提升转化的持续性。
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并非偶然,而是制度供给、政策导向和文化重塑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向未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在外部制度与内部动力之间形成合力。一方面,通过法律与政策不断完善保障;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改革和文化重塑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同时,还要让科技成果转化从一项“任务”上升为一种“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治理与学术共同体的血脉。